提升城鎮化率接近70%意味什么
熊麗
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支撐,還要根據各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功能定位、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不能冒進也不能搞齊步走。
新型城鎮化有了新路線圖。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要經過5年的努力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屆時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將增至近10億人。在“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目標已提前實現的基礎上,城鎮化建設為何再提速?我國城鎮化的空間和動力還有多大?
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這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客觀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3年的66.1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近10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但是,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且202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8.3%,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低18個百分點左右,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著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象,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學、看病、養老越來越難,大量進城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中小城市和縣城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不足。無論是基于國際經驗,還是從提升發展質量來看,我國城鎮化都還有較大潛力和空間。城市比鄉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公共服務供給,農民進城就業愿望仍然比較迫切。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潛能將持續釋放,并將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住房等巨大投資需求。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拉動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
人要在城市落得住,最關心的無外乎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從“鄉土中國”到“城鎮中國”,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這也是《行動計劃》將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列為各項任務之首的重要原因。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我國將統籌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這意味著,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支撐,還要根據各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功能定位、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不能冒進也不能搞齊步走!缎袆佑媱潯肪劢箖深愔攸c地區進行了分類施策:對于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對于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推動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還要看到,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農民進城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城市還沒有扎下根之前,不要著急斷了回鄉村的后路,要保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在城鄉間可進可退。我國推進的是“新型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體現出的正是對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的深刻考量,通過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既讓能進城愿進城的人更快更好融入城市,也讓留在農村的人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